中醫(yī)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氣病治則2
氣病之治則,概而言之,即:氣虛則補,氣滯則疏,氣陷則升,氣逆則降,氣脫則固,氣閉則開。今天小編為大家總結了氣陷則升,氣逆則降,氣脫則固,氣閉則開的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吧。
1、氣陷則升:氣陷,即氣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失于攝納的一種病理變化。多因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使臟器之維系、氣液之統(tǒng)攝等受到損害,當升者不能升,當固者不能固,而導致各種氣虛下陷之候。陷者舉之,故氣陷當用升氣之法。升氣之法主要用于中氣下陷而見囟陷、胞瞼下垂、脫肛、滑泄不止,以及沖任不固所至崩中漏下、帶下、陰挺、胎動不安等。
2、氣逆則降:氣逆是指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而上沖的病理變化。氣逆多見于肺、胃、肝等臟腑。肺氣逆則咳嗽胸悶;胃氣逆則惡心噯氣;肝氣逆則頭痛而暈、胸脅脹滿,甚則昏厥;腎氣(沖氣)逆則奔豚。氣逆則降氣,所謂“氣逆于臟……當以順氣為先”(《景岳全書·血證》)。降氣又稱順氣,平氣。氣逆于上,以實為主,亦有虛者。降氣法,適于實證,且宜暫用,不可久圖。若因虛而逆者,補其虛而氣自降,不得用降氣之品。
3、氣脫則固:氣脫是氣的內(nèi)守固攝作用過弱,而致氣的外越散脫的一種病理變化。多因氣虛至極而成。由于體內(nèi)氣血津液遭到嚴重損耗,以致臟腑的功能衰竭,陰陽失其相互為根之常,因而有脫絕危亡之險。脫有緩急,故臨床上有虛脫和暴脫之分。凡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者,屬于氣脫。虛者補之,澀可固脫。故氣脫者每于補氣固本之中加入收澀之品,以補而澀之。若屬暴脫者,固澀無效,應當補陽助陰,使陰固陽潛?固澀法常與補法同用,又據(jù)證之寒熱而與溫法或清法同用。因氣屬陽,故氣脫之治,多溫補與固澀同用。
4、氣閉則開:氣閉是由于濁邪外阻,或因氣郁之極,甚至氣的外出亦為所阻,從而出現(xiàn)突然閉厥的病理變化。臨床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為主要特征。閉則宣開,因清竅閉塞而昏厥,故又稱開竅。開竅有溫開、涼開之分。氣閉有虛實之分,實則邪未減而正末衰,治當開其閉:而虛則為內(nèi)閉外脫之候,當予以補氣養(yǎng)血,回陽固脫之晶。切勿但見氣饑閉塞,不分虛實,一律用辛香走竄、直達開竅之藥,以避免犯虛虛實實之弊。
推薦閱讀:
中醫(yī)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調(diào)和氣血的概念
以上內(nèi)容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編輯整理,更多醫(yī)考信息,歡迎登陸醫(yī)學教育網(wǎng)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