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懸劑中藥物微粒與分散介質之間存在著固液界面,微粒的分散度較大,使混懸微粒具有較高的表面自由能,故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尤其是疏水性藥物的混懸劑,存在更大的穩(wěn)定性問題。這里主要討論混懸劑的物理穩(wěn)定性問題,以及提高穩(wěn)定性的措施。
?。ㄒ唬┗鞈椅⒘5某两?
混懸劑中的微粒由于受重力作用,靜置后會自然沉降,其沉降速度服從Stokes定律:
按Stokes定律要求,混懸劑中微粒濃度應在2%以下。但實際上常用的混懸劑濃度均在2%以上。此外,在沉降過程中微粒電荷的相互排斥作用,阻礙了微粒沉降,故實際沉降速度要比計算得出的速度小得多。由Stokes定律可見,混懸微粒沉降速度與微粒半徑平方、微粒與分散介質密度差成正比,與分散介質的粘度成反比?;鞈椅⒘3两邓俣扔螅鞈覄┑膭恿W穩(wěn)定性就愈小。
為了使微粒沉降速度減小,增加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可采用以下措施:①盡可能減小微粒半徑,采用適當方法將藥物粉碎得愈細愈好。這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②加入高分子助懸劑,既增加了分散介質的粘度,又減少微粒與分散介質之間的密度差,同時助懸劑被吸附于微粒的表面,形成保護膜,增加微粒的親水性。③混懸劑中加入低分子助懸劑如糖漿、甘油等,減少微粒與分散介質之間的密度差,同時也增加混懸劑的粘度。這些措施可使混懸微粒沉降速度大為降低,有效地增加了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但混懸劑中的微粒最終總是要沉降的,只是大的微粒沉降稍快,細小微粒沉降速度較慢,更細小的微粒由于布朗運動,可長時間混懸在介質中。
?。ǘ┗鞈椅⒘5暮呻娕c水化
混懸微粒也可因某些基團的解離或吸附分散介質中的離子而荷電,具有雙電層結構,產生ζ—電位。又因微粒表面荷電,水分子在微粒周圍定向排列形成水化膜,這種水化作用隨著雙電層的厚薄而改變。由于微粒帶相同電荷的排斥作用和水化膜的存在,阻礙了微粒的合并,增加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當向混懸劑中加入少量電解質,則可改變雙電層的結構和厚度,使混懸粒子聚結而產生絮凝。親水性藥物微粒除帶電外,本身具有較強的水化作用,受電解質的影響較小,而疏水性藥物混懸劑則不同,微粒的水化作用很弱,對電解質更為敏感。
?。ㄈ┗鞈椅⒘5臐櫇?
固體藥物的親水性強弱,能否被水潤濕,與混懸劑制備的易難、質量高低及穩(wěn)定性大小關系很大。若為親水性藥物,制備時則易被水潤濕,易于分散,并且制成的混懸劑較穩(wěn)定。若為疏水性藥物,不能為水潤濕,較難分散,可加入潤濕劑改善疏水性藥物的潤濕性,從而使混懸劑易于制備并增加其穩(wěn)定性。如加入甘油研磨制得微粒,不僅能使微粒充分潤濕,而且還易于均勻混懸于分散媒中。
?。ㄋ模┬跄c反絮凝
由于混懸劑中的微粒分散度較大,具有較大的界面自由能,因而微粒易于聚集。為了使混懸劑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可以使混懸微粒在介質中形成疏松的絮狀聚集體,方法是加入適量的電解質,使ζ—電位降低至一定數(shù)值(一般應控制ζ—電位在20-25mV范圍內),混懸微粒形成絮狀聚集體。此過程稱為絮凝,為此目的而加入的電解質稱為絮凝劑。絮凝狀態(tài)下的混懸微粒沉降雖快,但沉降體積大。沉降物不易結塊,振搖后又能迅速恢復均勻的混懸狀態(tài)。
向絮凝狀態(tài)的混懸劑中加入電解質,使絮凝狀態(tài)變?yōu)榉切跄隣顟B(tài)的過程稱為反絮凝。為此目的而加入的電解質稱為反絮凝劑,反絮凝劑可增加混懸劑流動性,使之易于傾倒,方便應用。
?。ㄎ澹┙Y晶增大與轉型
混懸劑中存在溶質不斷溶解與結晶的動態(tài)過程?;鞈覄┲泄腆w藥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小微粒由于表面積大,在溶液中的溶解速度快而不斷溶解,而大微粒則不斷結晶而增大,結果是小微粒數(shù)目不斷減少,大微粒不斷增多,使混懸微粒沉降速度加快,從而影響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此時必須加入抑制劑,以阻止結晶的溶解與增大,以保持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
具有同質多晶性質的藥物,若制備時使用了亞穩(wěn)定型結晶藥物,在制備和貯存過程中亞穩(wěn)定型可轉化為穩(wěn)定型,可能改變藥物微粒沉降速度或結塊。
?。┓稚⑾嗟臐舛群蜏囟?
在相同的分散介質中分散相濃度增大,微粒碰撞聚集機會增加,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降低。溫度變化不僅能改變藥物的溶解度和化學穩(wěn)定性,還能改變微粒的沉降速度、絮凝速度、沉降容積,從而改變混懸劑的穩(wěn)定性。冷凍會破壞混懸劑的網狀結構,使穩(wěn)定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