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方源】《傷寒論》
【組成】人參 干姜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三兩(各9g)
【用法】上四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蜃鳒珓?,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zhì)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配伍意義】本方證由中焦虛寒,脾胃失和所致。治宜溫中祛寒,益氣健脾之法。方中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人參為臣,性味甘溫,補氣健脾。君臣相配,溫中祛寒,健脾益氣。脾為濕土,虛則易生濕濁,故用甘溫苦燥之白術(shù)為佐,醫(yī)`學(xué)敎育網(wǎng)搜'集整理健脾燥濕。甘草與諸藥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shù)以助益氣健脾;二為緩急止痛;三為調(diào)和藥性,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綜觀全方,溫補并用,以溫為主,溫中陽,散寒邪,益脾氣,助運化,故日“理中”。本方作湯劑,在《金匱要略》中稱人參湯。
吳茱萸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吳茱萸一升(9g) 人參三兩(9g) 生姜六兩(18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后泛泛欲嘔,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涼,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小建中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膠飴一升(30g) 桂枝三兩(9g) 芍藥六兩(18g) 生姜三兩(9g)大棗十二枚(6枚) 甘草(炙)二兩(6g)
【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熔化,分兩次溫服。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配伍意義】本方證因中焦虛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當(dāng)溫中補虛而兼養(yǎng)陰,和里緩急而止疼痛。方中重用甘溫質(zhì)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yǎng)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膠飴、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膠飴、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