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非處方藥 > 正文

鹽酸特比萘芬乳膏產品相關病癥介紹

2012-10-23 19:46 醫(yī)學教育網
|

1、手癬 俗稱 鵝掌瘋

疾病介紹: 手癬為手掌的皮膚癬菌感染,若僅累及手背,出現環(huán)形或多環(huán)形損害,則仍稱為體癬。手癬在全世界廣泛流行,我國有較高的發(fā)病率,雙手長期浸水和摩擦受傷及接觸洗滌劑,溶劑等是手癬感染的重要原因,患者以青、中年婦女為多,其中許多人有戴戒指史。

疾病特性:男女老幼均可以染病,多發(fā)單側,也可以波及雙手。夏天起水皰病情加重,冬天則枯裂疼痛明顯。初起為掌心或指縫水皰或掌部皮膚角化脫屑,水皰多透明如晶,瘙癢難忍。水皰破潰后干枯,疊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激發(fā)皰疹,并可延及手背、手腕部。若反復發(fā)作后,致手掌皮膚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鵝掌。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增厚或萎縮翹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蘚)。鵝掌風病程為慢性,反復發(fā)作。

發(fā)病機理: 手癬多來自于搔抓足癬,股癬和頭癬等的直接接觸傳染或甲癬及手背部體癬的蔓延,手癬的病原菌以紅色毛癬菌為主,約占55.6%,其次為石膏樣毛癬菌,約占22.7%.白色念珠菌也可引起與手癬相同的損害。

臨床癥狀: 有二型,水皰鱗屑型和角化增厚型

水皰鱗屑型,起病多為單例,先以手掌的某一部位開始,特別是掌心,示指及無名指的掌面,側面及根部,開始為針頭大小的水皰,壁厚且發(fā)亮,內含清澈的液體,水皰成群聚集或疏散分布,自覺瘙癢,水皰干后脫屑并逐漸向四周蔓延擴大形成環(huán)形或多環(huán)形損害,邊緣清楚、病程慢性、持續(xù)多年,直到累及全部手掌并傳播至手背和指甲,甚至對側手掌。有時水皰可繼發(fā)感染形成膿皰。

角化增厚型,多由水皰鱗屑型發(fā)展而成,患者有多年病史,常已累及雙手,皮損無明顯的水皰或環(huán)形脫屑,掌面彌漫性發(fā)紅增厚,皮紋加深,皮膚粗糙,干而有脫屑,冬季易皸裂,裂口深而有出血,疼痛難忍,影響活動,促使手掌角化增厚的因素除皮膚癬菌外,還與長期搔抓、洗燙、肥皂、洗滌劑,各種化學物品和溶劑刺激以及不適當的治療有關。

診 斷: 起病于手掌某一部位,緩慢擴大,最終累及大部、全部甚至兩側手掌,損害為紅斑,水皰、鱗屑和角化增厚,應考慮診斷為手癬,真菌學檢查陽性即可確診。

輔助檢驗: 刮取鱗屑,挑取皰液加10%koH鏡檢,可見分枝分隔的菌絲,但角化增厚型手癬直接鏡檢陽性率低,需反復檢查,取鱗屑或皰液接種于沙氏瓊脂上,保溫培養(yǎng),2周內有菌落生長,根據菌落形態(tài)和鏡下特征可以鑒定菌種。

2、體癬

體癬又稱“圓癬”或“金錢癬”,是由毛發(fā)癬菌、小芽孢菌或表皮癬菌引起。其傳染來源主要是手癬,足癬,甲癬及污染的衣著等。潮濕,肥胖,多汗,摩擦,不注意清潔衛(wèi)生,有糖尿病等及免疫力低下者易于發(fā)病。好發(fā)生于面、頸、軀干和四肢等部位。

發(fā)病機理:本病在我國主要由紅色毛癬菌引起,其次為毛癬菌屬、小孢子菌屬和表皮癬菌屬。

臨床特點:好發(fā)潮濕多汗部位,起丘疹、水皰或丘皰疹,組成圓形或類圓形的紅斑,中心常

消退,邊緣擴展,形成環(huán)狀損害;急生期炎癥明顯,慢性期暗紅色,中心消退不明顯,但邊界清楚。自覺癥狀:瘙癢。預后:股癬常有反復發(fā)作傾向。

體癬并發(fā)癥:可并發(fā)細菌感染。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引起的體癬則多見于面、頸和上肢,常與頭癬并發(fā),可能是由于患者搔抓頭皮或梳頭將病菌傳播到以上部位而引起感染。

3、足癬

足癬是指發(fā)生在趾掌面的霉菌性皮膚病。 發(fā)病原因是由于表皮鮮菌、毛癬菌或足趾毛癬菌侵犯趾。紅色毛癬菌抵抗力強,不易控制,與衛(wèi)氣津液博結。聚而不散,導致皮膚干燥濕潤所致。足癬是引角質層厚、皮脂缺乏、汗腺豐富、出汗較多、足部潮濕,利于霉菌生長繁殖而起,使用公共浴池、公用拖鞋、腳盆、毛巾時也易相互感染。

臨床表現:

(1)分水皰性:多發(fā)生在夏季,癥狀是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皰,疏散或成群分布,庖壁較厚,內容清澈,不易破裂。數日后干燥脫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皰,撕去庖壁,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劇烈瘙癢。

(2)糜爛性: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fā)白。由于走動時不斷摩擦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糜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劇烈,多發(fā)于3.4.5趾縫間。常見于多汗者。

(3)鱗屑角化型:癥狀是足底、足緣、足跟部皮膚腳趾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復脫落。冬季趾縫間皮膚發(fā)生裂隙,夏季產生水皰,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繼發(fā)性感染,并發(fā)膿包瘡、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丹毒、敗血癥等疾患。

預防:足癬的預防很關鍵。消除真菌滋生的環(huán)境,尤其是在溫暖潮濕的季節(jié),就可以有效預防足癬。

1.持腳的清潔與干燥:沐浴時用肥皂將腳清洗干凈后擦干。白天上班穿易吸汗的純棉或棉毛混紡的襪子,盡量穿通風透氣性能好的鞋。勤洗腳,勤洗鞋襪,保持鞋內的通風干燥。

2.感染源的處理:患病期間,棉襪穿后用熱水煮沸15分鐘后再清洗,鞋墊要換新,不要抓搔患處皮膚,接觸后一定要把手洗干凈,避免傳染手或身體其它部位。

3.防交叉感染:不與他人共用鞋襪﹑拖鞋、浴巾、面盆、腳盆等;浴室地面保持清潔干凈,不使用公共拖鞋。

4、花斑癬

花斑癬俗稱汗斑,是由糠批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見于相對濕度較高的熱帶和溫帶地區(qū)。青年人,特別是男青年,由于活動多而出汗多,如果不及時換洗衣服和揩干皮膚,則很容易發(fā)生花斑癬。花斑癬還多見于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人,因這類人的表皮細胞更換周期延長,有利于真菌生長,若停用激素后花斑癬即好轉。此外,身體虛弱、營養(yǎng)不良、糖尿病以及妊娠都可誘發(fā)本病。

發(fā)病機理:

致病菌系一種嗜脂性酵母,稱為卵圓形糠秕孢子菌或正圓形糠秕孢子菌。此菌是正常皮膚的腐生菌,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高溫高潮,局部多脂多汗,衛(wèi)生條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轉化為菌絲型方可致病。此菌僅侵犯角質層淺層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癥反應。祖國醫(yī)學認為,此乃是風濕侵膚,與氣血凝滯所成。紫白癜風乃一體二種,紫因血凝,白因氣滯。本病之發(fā)生,乃是由體熱、風邪和濕氣侵入毛孔,與氣血凝滯,毛竅閉塞所致。

臨床表現:初起損害為圍繞毛孔的圓形點狀斑疹,以后逐漸增至甲蓋大小,邊緣清楚,鄰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規(guī)則大片形,而周圍又有新的斑疹出現。表面附有少量極易剝離的糠秕樣鱗屑,灰色、褐色至黃棕色不等,有時多種顏色共存,狀如花斑。時間較久的呈淺色斑。皮疹無炎性反應,偶有輕度瘙癢感,皮損好發(fā)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頸、面、腋、腹、肩及上臂等處,一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病程慢性,冬季皮疹減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復發(fā)。

5、股癬

股癬是指股內側、會陰、臀部感染真菌后引起的皮膚病。股癬的真菌可以通過內衣、浴巾等傳播,也可通過性生活傳播,故股癬也被列入性傳播性疾病之中。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股癬就一定是通過性交傳染的,臨床上80%以上的股癬是通過非性交傳播的。在我國引起股癬的病原體主要是毛癬菌屬的紅色毛癬菌和石膏樣毛癬菌,表皮癬菌屬的絮狀表皮癬菌以及少數白色念珠菌。 主要癥狀是局部瘙癢明顯。該病容易復發(fā)。多由于接觸患癬病人或通過貓、狗等傳染,或通過衣物用具而間接傳染,或先患足癬,因搔抓蔓延而傳染。

癥狀表現:

(1)股癬剛開始時,為邊緣清晰、稍微隆起的紅斑,漸漸擴大,上面有落屑,漸漸由紅色轉為褐色或膚色。

(2)病損的中心漸漸自動愈合,向周圍發(fā)展,紅斑的邊緣炎癥比較明顯,上面可有皮疹、水皰、痂皮,甚至糜爛,形成環(huán)形。

(3)愈后留下暫時性色素沉著,瘙癢癥狀嚴重。

股癬體癬區(qū)別

股癬可單側或雙側發(fā)生,基本損害與體癬相同,但由于該部位溫暖潮濕,易摩擦,常表現為下側邊界清楚、炎癥明顯的紅斑。病久者,皮損可失去典型表現,或因搔抓致浸潤增厚、苔蘚樣變。另外、股癬一般從足癬或手癬自身傳染引起的,病情與季節(jié)變化有關,通常入夏復發(fā)或加重,到冬天可緩解。病程纏綿,必須耐心醫(yī)治方能痊愈,否則易復發(fā)。

6、皮膚念珠菌

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膚、黏膜及內臟感染。念珠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寄生于健康人口腔、消化道、陰道及皮膚無癥狀,因此,屬條件致病性真菌。常見發(fā)病誘因為體質衰弱、營養(yǎng)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糠尿病等)或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發(fā)病時在黏膜可引鵝口瘡、陰道炎;在內臟可引起腸炎及肺炎;在皮膚則引起皮炎即皮膚念珠菌病。

疾病癥狀:

頸前、指間、腋窩、乳房下、腹股溝、股內側、臀部、肛周、會陰、外生殖器等皮膚皺折處有無潮紅、發(fā)白、鱗屑、糜爛,指甲有無變厚、變色,甲周圍皮膚有無紅腫,壓之有無少量分泌物滲出,口角有無糜爛、浸漬或皸裂;對嬰兒注意其皮膚有無成群的、附有細圈鱗屑的紅色斑丘疹或膿皰,口腔粘膜、舌、齒齦等處有無乳白色薄膜。注意有無內臟病變。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