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暖水性的底棲節(jié)肢動物,棲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質底淺海區(qū),喜潛砂穴居,只露出劍尾。食性廣,以動物為主,經(jīng)常以底棲和埋木本的小型甲殼動物、小型軟體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星蟲、海豆芽等為食,有時也吃一些有機碎屑。中國鱟在中國福建沿海從4月下旬至8月底均可繁殖。自立夏至處暑進入產卵盛期。大潮時多數(shù)雄鱟抱住雌鱟成對爬到砂灘上挖穴產卵。福州平潭每到
鱟的圖片欣賞農歷六月,就有大量的鱟爬上岸,當?shù)赜忻裰V稱:六月鱟,爬上灶。
幼鱟沒有尾劍,身體縱分成中央和兩側三個部分,很像三葉蟲的幼蟲,所以被稱作三葉蟲幼蟲。這也說明鱟與三葉蟲有著親緣關系,同樣是研究動物進化史的珍貴材料。
春、夏兩季,通常于日落後,在大潮的沙灘上產卵。每個雌鱟由一個或多個雄鱟伴隨,在沙上挖一系列淺坑,每個坑中產卵200~300粒,然後雄鱟用精液將卵覆蓋。一般產卵地點正好在高潮線下。數(shù)周後幼體從卵中孵出,約長5毫米(0.2吋),以貯存的卵黃為營養(yǎng)來源。第二幼體期的個體已有一條短小的尾節(jié),以小型動物為食,在泥灘中越冬。第三幼體期的個體形似微小的成體。幼體經(jīng)蛻皮進入下一個幼體期,此時表皮圍繞頭胸部邊緣裂開,然後脫落。每次蛻皮體長即增加約25%。到9~12歲時約蛻皮16次達到性成熟。成體以海生蠕蟲為食,身上常覆以各種帶殼的生物。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jié),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只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美洲鱟分布于墨西哥灣沿尤卡坦半島到美國的緬因州沿岸;南方鱟,分布于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圓尾鱟,分布于印度、孟加拉。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廣西欽州、北海、海南儋州、臨高、澄邁、??诘貐^(qū)沿海也有分布。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辉谥扑幒褪称饭I(yè)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jiān)測??茖W家也使用鱟血研究癌癥。但是,對鱟抽血后,它們就被放生。
此外,鱟的肉、卵均可食用。其殼、尾、卵、肉和血均可入藥。
鱟在數(shù)億年前出現(xiàn)并能夠繁衍不衰,一方面是鱟自身的繁殖能力較強,另一方面因鱟肉的口感較差,而且食用后容易發(fā)生機體過敏和中毒性休克等,由于鱟具有的特殊生理毒理性質,一直以來極少被人們捕殺。然而近些年來,因有些人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吃鱟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性,一些小商販在其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下,在進行盲目炒作和蓄意誤導,致使這種古生物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這種濫捕濫殺東方鱟和對食用者生命安危于不顧的行為,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根據(jù)世界各國醫(yī)學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鱟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著極大的危害:
1.鱟肉內含有一種大分子非特異蛋白致敏性物質,吃鱟可引發(fā)皮膚過敏性斑疹、紅腫和搔癢,嚴重時導致過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應,中毒的死亡率較高。這種現(xiàn)象早在1988年《中國海洋藥物雜志》第三期,由廣西海洋研究所梁廣耀等人報道的“廣西沿海鱟類毒性調查初報”情況相一致。
2.鱟的肉質含有大量內環(huán)酰胺嘌呤類化學物質。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嘌呤類物質在體內代謝不完全或蓄積時,是導致痛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3.鱟血液顏色呈藍色,是因為鱟血漿的主要成分是血藍蛋白,每1ml血藍蛋白含重金屬有機銅(Cu2+)在0.28~0.31mg(鱟脫離水面時間長短差異)。按每只(雄、雌性)鱟平均體重比值計算,成年鱟的血漿及肉質中含這種銅自質(Cu2+)分別在600~1300mg。據(jù)醫(yī)學研究表明:這種重金屬(Cu2+)進入人體后隨血液循環(huán)主要蓄積在肝和腎臟,對肝、腎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細胞壞死或肝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引發(fā)腎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發(fā)癥。此外,這種(Cu2+)質還可引發(fā)人體造血機能障礙和影響幼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正常發(fā)育等。也許會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也曾吃過鱟,怎么就沒有發(fā)生過敏性反應呢?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存在個體差異的原因。雖然在吃鱟時未發(fā)生過敏性反應,但鱟血液和鱟肉中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是不容置疑的,當這些化學物質在人體內蓄積或代謝不完全時,必定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因此,為了有效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鱟資源,確保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充分體現(xiàn)鱟資源的社會價值,請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高度重視保護鱟資源的真實意義。同時,為了您的身體健康,請您停止吃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