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痕芋頭、狼毒[廣東]、野芋頭、山芋頭、大蟲芋、天芋、天蒙
【來源】天南星科海芋屬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inn.) Schott或同屬植物Alocasia odora (Roxb.)K. Koch的根狀莖。全年可采,去外層粗皮,鮮用或切片曬干。
【性味歸經(jīng)】微辛、澀,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用于感冒,肺結(jié)核,腸傷寒;外用治蟲、蛇咬傷,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干品3~5錢,鮮品1~2兩,久煎后方能內(nèi)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不能敷正常皮膚?!咀⒁狻烤眉搴蠓侥軆?nèi)服;不能敷正常皮膚。
【備注】(1)本品有毒。必須用大米共炒至焦黃,久煎(2小時(shí)以上)去毒,方可內(nèi)服。生用或煎煮時(shí)間過短,會(huì)引起舌腫麻木,甚者有中樞神經(jīng)中毒癥狀。輕癥可飲米醋或生姜解毒。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藥用史】海芋一藥,見載于《本草綱目》卷十七草部之毒草類:"氣味辛,有大毒。主治瘧瘴毒腫風(fēng)癩。伏硇砂。"李時(shí)珍認(rèn)為本品有大毒,故與鉤吻為鄰列入毒草類。這樣的分類今天看來仍是非常科學(xué)的。海芋雖屬《綱目》新增藥,但并非李時(shí)珍新發(fā)現(xiàn)的藥物,其入藥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唐末。如陳藏器 《本草拾遺》云:"天荷與野芋相似而大也。"不過,當(dāng)時(shí)稱之為天荷,還不叫海芋而已??上未膸撞勘静葜骶摧d錄,因而無從了解本品在宋代的應(yīng)用情況。至于金元時(shí)期,更是不得而知了。
【選方 】
① 治感冒暑氣,頭痛身倦:野芋根用濕紙封,煨熱之,擦頭額及腰脊、前后心、手彎腳彎,可令人遍身順適。(《嶺南采藥錄》)
② 治風(fēng)熱頭痛:野芋頭苗(切片),貼患部。(《廣西中草藥》)
③ 治絞腸痧腹痛:野芋頭四兩(炒黃),掃管葉(崗松)二兩(炒黃)。先將野芋煎好,再將掃管葉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溫服。忌飲米湯。(《嶺南草藥志》)
④ 治腸傷寒:野芋頭(切片)四兩,加米一兩及生銹鐵釘二枚炒黃,加水適量煎服。(《廣西中草藥》)
⑤ 治婦人赤白帶下:野芋切細(xì)和米炒,加糖煮食。(《嶺南采藥錄》)
⑥ 治風(fēng)濕骨痛:野芋頭一厚片。先將樟腦少許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腦,趁火未熄,速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⑦ 治痔瘡便血:痕芋頭二斤煮雞,煮十二小時(shí),取湯飲之,亦可將雞共服下。 (《嶺南草藥志》)
⑧ 治癰疽腫毒大瘡:尖尾野芋頭切片,火焙熱貼,冷又換熱者。(《生草藥性備要》)
⑨ 治背癰:痕芋頭和酒糟搗爛敷患處(已潰者勿用)。(《嶺南草藥志》)
⑩ 治慢性萎縮性鼻炎:獨(dú)角蓮100公分,蟾酥1.5公分,麝香1公分,冰片2公分,香油適量。
先將蟾酥用黃酒化開,后將獨(dú)角蓮根搗碎,周香油熬枯去渣,冷涼后,再加上麝香、蟾酥、冰片和原有的香油混合,便成油劑。用時(shí)裝入滴管滴鼻。
另外,膏劑配法:依上述處方中的藥用量,蟾酥酒化,獨(dú)角蓮搗碎,擠出汁,去渣,再加上蟾酥、麝香、冰片和適量的甘油,混合成泥膏狀,便成。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116,1957)
⑾ 治坐板瘡:痕芋頭、豬油,搗爛敷患處。
⑿ 治毒蛇娛蚣咬傷:痕芋頭二兩,生油柑木皮一兩。用鹽水和藥搗爛,以濕紙或樹葉包裹煨熱敷患處。
⒀ 治狂犬病:痕芋頭四兩,煎水坎。亦有加入豬肉同煮,連服半個(gè)月。亦有兼用痕芋頭捶爛敷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