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頻聽到身邊人說些這樣的話:“我這人吧,特別強迫?!被蚴恰皠e理那誰誰誰,他神經病,精神分裂?!甭犜诙淅?,心里怎么都不大舒服。關于“你不知道真正的焦慮癥患者到底有多焦慮”相關內容,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內容:
你不知道真正的焦慮癥患者到底有多焦慮
“強迫”“分裂”這樣的詞最初來源于對心理疾病的描述。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心理疾病并不是大家口中所說的那么簡單。
今天決定做個科普(認真臉),看看大家有哪些對心理疾病的典型誤讀——當一種心理疾病被過度誤讀,對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就是個災難。
就從大家常聽到的強迫癥、焦慮癥和精神分裂說起吧:
1. 強迫癥
典型誤讀:我平時挺強迫啊,肯定是強迫癥。
強迫癥曾被一度調侃,用它開玩笑似乎總是特別有意思。
“我經常把指甲啃得很短,否則不爽;我不清理手機內存就會不爽, 我的桌子要是不整齊我就不爽,我的書頁折了個角我就受不了,我一定是強迫癥?!睆娖劝Y就像一個有趣的自我介紹,給自己添了那么一點小個性,讓人印象深刻。
因此,在真正的強迫癥患者找人傾訴時,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從小就有強迫癥,哈哈,好巧啊,你也有強迫癥???這種事情不用在意啦?!?/p>
這種時候,強迫癥患者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因為這個被調侃、被當作玩笑的“強迫癥”,和那個將他折磨得生不如死的“強迫癥”完全不同。
用輕松的語氣談起強迫癥,本身就是一種誤讀。
真正的強迫癥到底是什么呢?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強迫及相關障礙被單分一個單元,其中包括強迫癥,軀體變形障礙,囤積障礙,拔毛癖(拔毛障礙),抓痕(皮膚搔抓)障礙等。
強迫癥是一種慢性、難治性疾病,主要癥狀是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患者因此非常痛苦卻無法擺脫。這和調侃中提到的那些小小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完全不同。
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曾有過某些輕微的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比如說不停地考慮第二天的面試或約會而一時無法不去想,或關好門窗又重復檢查,但在強迫癥患者身上,這種想法或行為會更持久、苦惱,而且明顯不合理,對日?;顒右矔a生明顯的干擾(錢銘怡,2006)。
它們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患者會在它們身上浪費大量的時間,每天至少在1小時以上。不僅如此,它們會極大地妨礙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會妨礙患者與他人維持正常的人際關系。
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解釋一下真正的強迫癥是怎么樣的。
強迫思維的例子:
我總有一些“可怕”的想法。當我想到自己的男朋友時,會希望他去死;當母親下樓梯時,我會希望她從上面滾下來摔斷脖子;當姐姐說要帶她的小孩去海灘時,我會希望他們都被淹死。
這些想法簡直快把我弄瘋了。我愛他們:為什么我還希望他們遇上這么可怕的事情呢?這使我變得野蠻,覺得自己是不齒于社會的瘋子,也許讓我去死都比“詛咒”我所愛的人更好(錢銘怡,2006)。
強迫行為的例子:
一個28歲的已婚女人,她怕出錯,怕臟,怕受傷,怕倒出的水濺回臉盆了,就要接水后重倒,反復好多次。
她還有反復洗手、檢查、數(shù)數(shù)等癥狀。哪怕自己也知道沒有必要,哪怕自己也不想這樣,可是她就是控制不住。
后來她的癥狀逐漸加重,不敢用手碰襪子,冬天溫度只有七八度時也不穿襪子,怕真菌會染到手上,讓她得婦科?。慌侣牭饺丝人?、吐痰;怕玻璃,甚至怕帶眼鏡的人,害怕鐵的東西、釘子等,看到這些就必須閉緊嘴巴,到后來盡量避免出門。
參與治療前近半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她都是在洗東西,已不能堅持工作,很少出門?;颊吒杏X非常痛苦,她想上班,但因病情無法上班(李飛,師曾潔,張亞林,2015)。
可見,強迫癥一般都非常嚴重,健康的我們很難真正體會他們的痛苦。
2. 焦慮障礙
典型誤讀: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了?
焦慮障礙是另外一個容易被人“小瞧”的障礙。生活這么累,肩上都有一堆擔子,誰沒焦慮過?
確實,正常焦慮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它甚至對我們有些“好處”,比如明天要考試,今天感到的焦慮就可以幫我們更努力地準備。
正常的焦慮是一種有用的情緒,它是一種情感表現(xiàn),一種當人們面對潛在或真實的危險時,都會產生的情感反應。
這些焦慮往往因一定原因引起(考試、就業(yè)等),一般是可以理解的、適度的。
可一旦談起焦慮障礙,我們可能就不能對它這么輕視了。
成年人中常見的病理性焦慮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懼癥、社交焦慮癥、廣場恐懼癥、特殊恐懼癥、驚恐障礙。
一大串名字列下來,看起來就觸目驚心,事實也確實如此,焦慮癥可能比你想象得還要普遍,17%的18——54歲的美國人(約1600——1800萬人),都有焦慮癥(anxiety disorder)的體驗。
所謂的病理性焦慮包括這些特點:無明確致焦慮因素,致焦慮因素和反應不相稱,程度嚴重,持續(xù)時間過長。
這已經和正常的焦慮完全不同了。焦慮障礙不僅是慢性疾病,容易復發(fā),而且非常容易和抑郁癥等其他心理疾病共病。
如果你感覺自己出現(xiàn)焦慮障礙,千萬別小瞧它。
3. 精神分裂癥
典型誤讀:分裂?分裂成了幾個人格?。?/strong>
聽到“分裂”兩個字,大家很容易聯(lián)想到人格分裂。
這概念大家太熟悉了。畢竟這類精神疾病戲劇性非常強,從電影到小說到電視劇,都很喜歡選擇這個題材創(chuàng)作。
但是,精神分裂癥卻和分裂的人格一點關系都沒有。
我們需要分清楚兩個概念,一是“多重人格障礙”,二是“精神分裂癥”。
首先對于“多重人格障礙”而言,更為專業(yè)的表達是“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對這種障礙的核心癥狀描述如下(張道龍,2014):
存在兩個或更多的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狀態(tài)為特征的身份瓦解,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為一種被(超自然的力量)占有的經驗。
身份的瓦解涉及明顯的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斷。
伴隨與情感、行為、意識、記憶、感知、認知和/或感覺運動功能相關的改變。
這其實就是我們在《致命ID》等電影中看到的充滿神秘色彩的多重人格。
那么精神分裂癥又是什么呢?
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病的范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嚴重的一類。
正常人具有以一種適應的方式對環(huán)境刺激進行感知、體驗并做出恰當反應的能力,而精神病患者的這種“與現(xiàn)實接觸”的能力受到了損害,以致其社會功能嚴重受損(錢銘怡,2006)。這樣的病人通常無法照顧自己。
在精神分裂癥這里,“分裂”是指人的主觀感覺,思維,意志,情感,行為等心理功能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分離與不一致,而非指任何器質性的分裂樣病變。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發(fā)病率、患病率、致殘率都很高的疾病,發(fā)病率平均為0.24‰(錢銘怡,2006)。
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癥狀與“多重人格”是非常不一樣的,它的主要癥狀包括思維聯(lián)想散漫、妄想、異己體驗、幻聽、情感淡漠、緊張癥等。具體來說,他們會言語紊亂,思維奔逸,有各種妄想(比如被害妄想等),也會幻聽,聽見別人在議論自己,命令自己等等,甚至有時會產生視幻覺(錢銘怡,2006)。
所以,精神分裂癥雖然嚴重,但是患者并沒有“分裂”成很多人格。
最后想說:
常常被誤解的心理/精神疾病,除了這三個,當然還有很多。
比如自閉癥,根本就不是“不喜歡和別人來往”這么簡單,也不是什么“天才病”,而是很嚴重的一種先天性障礙。自閉癥患者及其家人,往往背負著社會的許多不理解。
幸好,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心理疾病。許多借用心理疾病為素材的影視作品、媒體,也有了更多對心理疾病更準確的描繪。
不濫用心理疾病的名稱,就是對心理疾病患者的一種尊重啊。
以上為“你不知道真正的焦慮癥患者到底有多焦慮”全部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想了解更多醫(yī)學疾病類知識,請隨時關注醫(yī)學教育網!